
想买的玩具没有买就倒地哭闹,作业没做完被提醒就生气摆脸色,约好放下手机的时间到了却不情不愿……孩子身上似乎常有这样那样的“小情绪”。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说:“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不这样,我的孩子就这么任性呢?”
答案其实就在这问句里面。当家长把情绪贴上任性的标签时,就等于放弃了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而缺乏理解的应对和处理,常常会变成否认和压抑,并不能真正地疏泄情绪和解决问题。那么,家长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回应孩子的“小情绪”?
没有无缘无故的“小情绪”
在心理学的定义里,情绪是关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态度体验。即当心身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生发出愉悦、开心等正向情绪;当心身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时,就会激发出悲伤、害怕等负向情绪。
可见,情绪并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情绪和相关行为的背后都是有逻辑关系的。这在孩子身上亦然。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心身需要有其年龄特点,心智水平也尚在发育过程中,家长不要一味用大人的逻辑和标准去要求孩子。当我们需要回应的是孩子的情绪时,就需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和逻辑。
所以,面对孩子的“小情绪”,需要注意两件事。
1.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你有什么好哭的?”“别哭了,忍忍就过去了。”这样的话语也许在行为层面上能够制止孩子的负向情绪表达,但本质上却只是将情绪从表层压抑到了心底,而压抑的情绪并不会消失,它们会发酵,然后在某一天卷土重来。
2.不要否定产生情绪的原因。“这么点小事情,哪里值得你难过了?”“你拥有这么多东西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也许家长会觉得这样的说法是宽慰,但这种缺乏共情的话语,会让孩子疑惑是不是自己犯错了,长此以往,孩子将会越来越不敢正视和表达情绪。
回应“小情绪”的三个环节
想要回应孩子的“小情绪”,从下面三个环节入手。



责编:李爱华
来源:健康中国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故事
时政微观察丨为亚太和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深刻揭示新时代发展规律——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新时代经济工作述评之二
全球妇女峰会主席声明(全文)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领航强军,从胜利走向胜利——习近平主席检阅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受阅部队侧记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汇聚信心和力量
时政微视频丨习近平心中的“上合家园”